小小一片樹葉,歷經二十余道工序,最后在輕薄纖巧、似霧如紗、經脈斷續間呈現惟妙惟肖的各式畫作。
"黃桷樹呀,山茶花,美麗山城是我們的家。"這首伴隨著80后長大的童謠,道出了重慶的市樹和市花。自1986年黃桷樹被命名為市樹,重慶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春去秋來,無論寒暑。殊不知,枯黃之后的黃桷樹葉還能作畫。
惋惜,千年絕藝一朝休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經營畫廊的張廷強接待了一批外地游客,他們在參觀完畫廊后抱歉地表示:畫廊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年少氣盛的張廷強質問對方:"你們想要什么,我們畫廊各種畫作不少,你們為何連一幅畫都看不上?"對方表示:這些畫非常精美,但是缺乏重慶特色,既然來到重慶,帶走的必定是獨一無二的重慶特產。這件事對張廷強打擊頗大,偌大的重慶,居然找不到具有重慶特色的紀念品?到底何為重慶特色?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廷強結識了一群老工藝畫師,參觀他們的工作室時,看到墻上掛著的葉脈畫非常精美。通過一番仔細觀察,張廷強發現這些畫看似畫在葉脈之上,實則畫在紙上,葉脈平鋪在畫紙上,通過視覺偏差來取得葉脈畫的效果。
其實,葉脈畫始于一千多年前,最早用于佛教傳播佛經和佛偈故事所用。當時流傳的葉脈畫非常精美,樹葉通過腐蝕將葉肉去除,留下如蜘蛛網一般密集的葉脈,可是鏤空的葉脈之上如何能夠寫字或者作畫呢?人們通過特殊工藝,在樹葉脈絡上結成一層薄薄的結晶,進而在這層結晶上面書寫或作畫。晶瑩剔透的樹葉,加上清晰可見的樹葉脈絡,使得葉脈畫極具觀賞價值。
時移世易,葉脈畫在一代代傳承中出現或多或少的殘缺,傳至今日只能通過視覺偏差來還原葉脈畫的美感。惋惜如此美好的"傳家寶"失傳的同時,張廷強下定決心要找回這門失傳的工藝。
拯救,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通過與工藝畫師們的多次溝通,張廷強了解到在各類型的樹葉里,黃桷樹樹葉無論大小,寬窄都非常適合作葉脈畫。隨即張廷強想起當初在畫廊接待游客時遭遇的尷尬,既然黃桷樹是重慶的市樹,何不通過葉脈畫讓更多外地人將重慶"帶走"?找尋遺失的古技藝,并非想象的那么簡單。如今為數不多的古葉脈畫幾乎都藏在博物館里,就算想看也只能透過玻璃觀望。通過請教老師,翻閱史料后,張廷強發現葉脈是一種生長在葉片上的維管束,非常纖細而且易斷,在葉脈上動筆作畫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固執倔強的張廷強并沒有放棄,在他看來,古人能夠做到的現代人也一樣可以。張廷強與工藝畫師們一起動手,在毀掉了幾萬張樹葉之后,終于找到了既能作畫又能加固葉脈的方法。
那一天,在工作室呆了好幾天的張廷強與伙伴們都已經疲憊不堪,但是他們誰也不愿意停下來。"總覺得還差那么一層窗戶紙,再靠近些就有了。"他們剛剛研究出利用涂層原理加固葉脈,這樣的涂層不僅能夠讓樹葉經脈固定,還能在經脈上形成一層透明輕薄的結晶體,稍微修剪就能還原樹葉的原樣。這和古葉脈畫的"葉"已經相當接近了,接下來就是如何成畫。看著畫師手中的筆一點點接近結晶的葉脈,大家的心似乎提到嗓子眼,個個屏住呼吸。下去了!下去了!沒有破,當一片輕薄透明的黃桷樹樹葉在畫師手中成為一幅清幽雅致的蘭花圖時,大家幾乎興奮地跳起來。每次與外人說到這里,張廷強都如同當初發現結晶涂層能夠作畫一樣,興奮地手舞足蹈。
克服重重困難,復古版的葉脈畫推向市場,剛開始銷售情況并不太理想。合作伙伴們都有點打退堂鼓的念頭,但張廷強堅信黃桷樹是重慶特色,而原材料為黃桷樹的葉脈畫也應該是重慶對外宣傳的名片之一。后來,張廷強還為推廣葉脈畫,注冊成立"愛晚亭葉藝坊",愛晚亭位于湖南長沙,出自唐人杜牧《山行》中的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此句描寫秋天落葉繽紛的美景,與葉脈畫柔美細膩的畫風如出一轍。
2010年8月12日,上海世博會重慶周開幕,葉脈畫作為本土民間傳統工藝有幸參與了這一國際盛事。現場不僅有大批的葉脈畫展出,還有畫家現場作畫,為了彰顯重慶特色,葉脈畫的內容主要以重慶特色吊腳樓、地標建筑、層巒疊嶂的山峰為創作主題。由于葉脈畫屬于比較生僻的工藝,很多人并不熟悉,在整個活動現場,它是人氣最旺的參展項目,更有眾多旅游景點和單位預定大批葉脈畫作為紀念品和禮品。
在獲得肯定和掌聲的同時,張廷強并沒有迷失,讓葉脈畫在成功里固步自封。為了能夠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張廷強嘗試著創新:他發現菩提葉,無論葉形或者葉脈也都非常適合作畫。菩提葉葉面較為寬大,特別是創作山水一類構圖復雜的畫作時,能夠更好地表現出分明的層次。不過也只是因為其寬大的樹葉,導致葉脈較之黃桷樹葉更易斷裂。因此作畫時下筆必須輕。
天下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無論是菩提葉還是黃桷樹葉,它們的葉脈都是唯一的,縱然葉脈畫上呈現的圖案各異。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葉脈作畫,寓意尤深。葉脈畫以樹葉脈絡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為載體,使豐富的華夏傳統藝術內涵得以拓展和豐富,其傳承價值亦在于此。
本文來源于:http://www.bizhomebiz.com/INDUSTRY/17.html